值此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(新中国)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之际,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,我们举办《壮丽70年走进新时代——“一带一路”中的青海》展览。这次展览是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《山宗·水源·路之冲——“一带一路”中的青海》展览后的续展,旨在展示青海历史文化,以文化人、促进文旅融合发展。
秦汉时期,青铜时代的青海主人——羌人,卷入了中原王朝与匈奴的角逐,中原王朝的势力随之进入河湟。魏晋以降,中原板荡,逐鹿之燹延及青海,来自辽东的鲜卑族吐谷浑部终在群羌故地建国。地跨数千里、立国三百余年的吐谷浑,在隋、唐与吐蕃接踵发力下灭国。青海又成了唐蕃交锋之前沿,“安史之乱”后,吐蕃一度控制青海百余年。十一世纪初,吐蕃之余绪建立了青唐政权,后亡于北宋。此后的金、西夏政权及元明清时期的大一统王朝,日益加强在青海地区的经营与统治。
上述数千年的政治、军事冲突与交锋,一方面,反映了青海因山川形胜之利而扼守冲要,虽一地之烽烟,而每每与天下格局的变动互为因果。另一方面,此间多民族在青海的迁徙、融合与汇聚不绝如缕,连接周边、通往域外的交通干道亦次第开辟,成为丝绸之路、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故循着山、水、路,即可追溯大美青海,源来这样……
![]() |
|
![]() |
|
![]() |
|
![]() |
|
![]() |
|
![]() |
|
![]() |
|
![]() |
|
![]()
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类型 高 12.5 厘米,口径 24.2 厘米, 腹径 24 厘米,底径 9.9 厘米 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 遗址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|
![]()
汉代 长 15 厘米,宽 9.5 厘米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|
![]()
南北朝 口沿直径 7.5 厘米,腰部 直径 26厘米,高 34.6厘米, 底部直径 14.5 厘米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都兰县热水墓群出土 都兰县博物馆藏 |
![]()
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类型 高 11.3 厘米,口径 24.5 厘米, 腹围 24.5 厘米,底径 9.8 厘米 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|
![]()
东汉 高 16.2 厘米,口径 7 厘米 西宁市大通县上孙家寨 汉晋墓出土 国家博物馆藏 |
![]()
唐 高 4.2 厘米,厚 0.03 厘米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 热水墓群出土 |
![]()
十六国时期 长 13.7 厘米,宽 10.4 厘米, 高 3.5 厘米 西宁市南滩砖瓦厂十六国 时期墓葬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|
![]()
唐 长 13 厘米,高 9.2 厘米, 厚 0.04 厘米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都兰县热水墓群出土 |
![]()
卡约文化 高 11.3 厘米,宽 10 厘米, 銎直径 2.5 厘米 西宁市湟源县大华中庄出土 湟源县博物馆藏 |
![]()
唐 口径长 26.8厘米,高 11.9米, 壁厚 0.5 厘米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都兰县热水墓群出土 |
![]()
唐 长 13.5 厘米,高 9.8 厘米, 厚 0.04 厘米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 热水墓群出土 |
![]()
明代(永乐) 通高 146.5厘米,底长 63.5厘米, 底宽 44 厘米 青海省博物馆藏 |
山水万重的青海,地貌南北三分,文化农牧兼蓄。
扼守冲要的青海,民族聚居融合,交通连接中外。
昔日的山、水、路,是演绎青海厚重历史的舞台,但探讨青海的历史文化则要进一步拉开历史的时间和空间维度,在更广阔的视域下沉思,或许你会发现:
青海历史最重要的篇章其实是青海以外区域的各种力量在交锋时,青海承担了怎样角色和发挥了哪些功用,亦即青海的历史“不在”青海。盖因她始终是纽带和节点,统治者的目光总爱越过青海的河谷峻岭,其思绪或盘桓在条条古道的尽头,或追随滔滔东去的河湟之水。
在省委、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与时俱进贯彻“四个扎扎实实”重大要求,深入实施“五四战略”,奋力推进“一优两高”,不断开创新青海建设新局面的新担当新作为,在民族团结、物阜民丰的新时代里,且看大美青海——因祖国繁荣强大而大,为人民幸福之美而美!